67前的一段友情无法忘却 在包头的好友白凤兰,你在哪里?资讯

/ / 2016-05-18 12:20
从河南到包头,1055公里的路程可能会阻挡住老人年迈的步伐,但《包头晚报》和《焦作晚报》却希望用媒体的力量,在空中搭建一座桥梁,连接那段失联67年的友情。

张黎老人回忆当年的事情

一个人的一生中,除了怀念故乡之外,与自己曾经有过最美好经历的那些人,一定也深深地记挂在心底。远在河南焦作已经82岁的张黎(原名叫刘世英,也曾叫阮世英)老人,在自己的耄耋之年,非常思念曾经与自己有过一段深厚友谊的玩伴——白凤兰。但是,她们彼此失联已经67年。孝顺的儿女为了圆母亲的这个梦想,找到媒体,希望能续接那份最纯真的友情,和儿时的玩伴叙叙旧。

从河南到包头,1055公里的路程可能会阻挡住老人年迈的步伐,但《包头晚报》和《焦作晚报》却希望用媒体的力量,在空中搭建一座桥梁,连接那段失联67年的友情。

怀念67年前的好朋友

5月17日下午,一个来自河南省焦作市的电话打进本报热线,电话那端的小伙子称,他是河南《焦作晚报》的记者靳岩,打这个电话希望得到同行的支持,圆一位82岁老人的寻友梦。

据靳岩介绍,5月初,家住河南省新乡市武陟县的张先生找到他们。张先生告诉他,他的母亲现在的名字叫作张黎,出生于1934年。她有3个名字,原名叫刘世英,生父去世后母亲改嫁一户姓阮的人家,她和妹妹改姓阮,她叫阮世英。毕业后参加工作,她再次改名,随母亲张宝淑的姓,改叫张黎。近年来,母亲非常怀念她在焦作生活过的那15年,特别想找曾经居住的地方和当年的朋友。

为了帮助老人圆梦,靳岩专门赶到了新乡市武陟县,听老人讲述了她的故事。

张黎介绍,她的母亲毕业于原开封师范学校。张黎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要求她和妹妹多读书。当年,张黎在中福小学上学。15岁毕业后,她和妹妹跟随父母到新乡安家,随后考上了原新乡师范学校。在焦作生活了15年,张黎对北厂街以及好友白凤兰的记忆最深刻。

白凤兰住在她的姑姑家,她姑父姓王,在街边开了一个看牙的诊所。当年,两个小女孩因为彼此的境遇很相似,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话不谈。然而15岁那年她离开焦作,当时两个人谁也没有想到,那一次告别竟然让两人分离了这么多年。

张黎毕业后,先被分配到当年的平原省团委工作。平原省撤销后,她又被分配到武陟县工作,并在武陟县安了家。靳岩说,张黎退休后和妹妹专门回到焦作找过白凤兰,但街道都变了样,无法分辨,更是没有获得一点白凤兰的消息。带着遗憾离开,从此老人的心中一直埋藏着这个遗憾。如今张黎上了年纪,特别怀旧,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看看儿时的玩伴白凤兰。

白凤兰你在哪里?

靳岩说,5月11日《焦作晚报》以《八旬老人有个心愿——想找北厂街和儿时的玩伴。如果您了解老焦作的街道、路名,请与我们联系》为题报道了张黎老人寻友的事情,“激活”了那些土生土长的老焦作人心中最深的记忆。先后有20多位热心市民给他们提供线索,想帮张黎老人完成心愿。李世荣便是其中的一位。

李世荣告诉靳岩,他出生于1932年,毕业于中福小学,和白凤兰是同学,是土生土长的焦作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话,李世荣特意拿出小学毕业证。李世荣说,白凤兰的姑姑家临着街,就是现在民生街与新华街衔接处路西的地方,其姑父名叫王太恒。

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李世荣记忆犹新,但对白凤兰现在的情况也不清楚。他和张黎一样,希望能找到白凤兰,或者有关白凤兰的消息。李世荣到来之后,温继生、韩普(曾经叫韩凤英)两位老人找到靳岩,称他们都和张黎、白凤兰是同学,都期待找到白凤兰老人。韩普老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称上世纪70年代,她曾和白凤兰见过一面,了解到白凤兰在内蒙古包头工作。

据韩普老人介绍,在中福小学上学时,她的名字叫韩凤英,后来改为韩普。她的母亲是他们几个人的老师,白凤兰和张黎各有一个妹妹。小学毕业后,她又上了初中。上世纪70年代,她回到焦作工作。之后不久,白凤兰从内蒙古包头回来看望妹妹。得知这一消息,她与白凤兰取得联系,两个人见了面,了解到白凤兰考上了郑州电力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包头市工作。

那次见面后,韩普和白凤兰就没有再联系过。知道张黎在找白凤兰,她也特别高兴,希望能找到白凤兰,大家在一起说说话。大家表示都非常想念白凤兰。

河南《焦作晚报》记者靳岩说,在得到这个线索之后,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包头晚报》。期待通过两家媒体的通力合作,完成张黎老人的心愿。如果您知道白凤兰的消息,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15004729001。或者联系张黎的儿子张红星,电话:13938198778。(包头晚报 记者 赵永峰)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