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惠平:大漠深处的治沙“女汉子”阿拉善盟

阿拉善日报 / / 2017-02-08 11:19

从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尔嘎勒赛汉镇出发,走了不到十分钟的车程,就进入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戈壁滩。冬天的戈壁滩荒凉而寂静。在探访腾格里沙漠中传奇治沙“女汉子”叶惠平的路上,除了偶尔出现的骆驼和羊群让人感到些许活力之外,就只剩下沉寂。戈壁滩上高低起伏的沙包覆盖着沙生植物,就像沙漠上铺了一层牛毛地毯,自然界的动与静在此刻,勾勒出了一幅永恒的沙漠水彩画。

与记者同行的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农牧林业局副局长金斯琴巴图介绍:“马兰湖原先荒漠化严重,经过近五年的治理,不仅沙漠变绿洲,而且还成为沙漠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的理想地,这主要归根于阿拉善盟源辉林牧有限公司和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叶惠平。”金斯琴巴图感慨:“叶惠平是福建福州人,一个女同志能在我们腾格里沙漠扎下根来埋头苦干,而且一干就是五年多,真让人佩服。”

就在记者听得入神时,车已停在了源辉林牧有限公司的门口,这里已经是离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40公里开外的世外桃源——马兰湖生态建设基地。车刚刚停稳,一位年轻的女士跑来迎接我们,金斯琴巴图介绍:“这就是叶惠平。”眼前的叶惠平中等身材,皮肤显得黑而粗糙,干净利索的马尾辫扎在脑后,浓浓的福建口音证明她是个南方妹子。

我们跟随叶惠平来到办公室,陈设简陋,却干净整洁,桌子上摆着西瓜、甜瓜、沙葱、肉苁蓉等。叶惠平告诉记者,这些水果和保健品都是她们公司在沙漠里培育种植成功的,下一步准备大面积种植。

怎么想到从福建福州来腾格里治沙的?叶惠平舔舔干裂的嘴唇笑着给记者讲述了她治沙的故事。叶惠平说,这跟自己的生长环境有关。她的童年生活在农村,小时候在农村的山上有许许多多的野果,田里有各种各样的瓜菜;房前屋后有很多小动物;小溪里有小鱼、小虾、田螺可以捞,这些生活美景让叶惠平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记忆。长大后在福州市工作生活,叶惠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业务是服务当地医院。在医院里每天看到痛苦的病人,看到鲜活的生命在几个月之内被癌症夺走,从医生处得知许多疾病都和环境污染有很大关联,想到童年时蓝蓝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气,她非常向往过去的那种生活,并时常思考是否能为之做一些事情。

2011年经朋友介绍叶惠平认识了原树华先生。原树华是香港知名的企业家,通过报纸了解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后,数次到宁夏和内蒙古实地考察。从2006年开始致力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事业,2006至2008年,原树华在宁夏青铜峡成功绿化2700亩退化草原。后来,看到内蒙古腾格里地区沙漠化严重,原树华计划用更多的资金、时间投入沙漠治理,并选址在嘉尔嘎勒赛汉镇马兰湖,投资1142万元,建立了3万亩生态治沙基地,开展植树治沙修复生态活动。

原树华治理生态的愿望和叶惠平不谋而合,受原树华善举的感召,叶惠平出任该项目的总经理,带领着治沙团队,不分昼夜地奋斗在沙漠里。然而,沙漠极端的气候带给治沙团队极大的挑战:这里长年干旱,年均降水量仅有几十毫米,夏季气温40多度,冬季气温零下30多度,而且一年四季风沙不断,每年的4月是植树季节,更是狂风肆虐、黄沙漫天的季节。这里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生活单调,采购东西要到几十公里外……跟随叶惠平一起来到沙漠的五位南方员工因适应不了环境都相继离开了。是回到青山绿水的江南水乡与亲人团聚,还是留下来在腾格里治沙?最终,叶惠平还是放弃了回家的念头,留在腾格里继续与黄沙作伴。

叶惠平说:“头三年我们缺乏经验,种植的树苗不是被风沙刮跑,就是干旱死亡,树木成活率低。我们通过一次次的试验、观察、分析、学习、总结,终于获得了适应沙漠的一套种植方法,并自己培育树种种苗。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人工绿化面积27000亩,不仅种植梭梭、沙柳、白杨、胡杨、柠条等树木,还有苁蓉、锁阳、沙葱、西瓜、甜瓜等药材瓜果。”

经过五年的绿化,如今的马兰湖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飞鹰、雉鸡、野鸭等各种鸟类随处可见;青蛙、蜥蜴、兔子、刺猬、狐狸也有迹可寻,在这里似乎又让叶惠平找到了童年的感觉。(记者魏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宋爱民)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