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困百姓开创幸福新生活赤峰

赤峰日报 / / 2017-02-14 11:03

翁旗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近年来,该旗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到翁旗考察时有关率先脱贫的指示精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全旗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2016年该旗有1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全旗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7.68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8.5%下降到6.3%。2016年,该旗确定每年脱贫1万人,到2018年实现率先脱贫的工作目标,在全旗上下形成了合力攻坚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翁旗的重点贫困嘎查村大多地处偏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农牧业增收产业缺乏、贫困群众发展能力不强,这些都是制约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为此,该旗从改善农村牧区基础条件、培育富民增收产业、提高贫困群众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输血”与“造血”并举,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

在基础建设上补短板。加大工作力度,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对111个重点贫困嘎查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进行扶持。目前,全旗111个重点贫困嘎查已有90多个基本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围绕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全旗1.3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逐户“填报志愿”的方式,全覆盖征求了意见,共锁定搬迁对象2094户、5188人,其中有12个自然村、395户、1243口人整村组搬迁。2016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7300多万元,采取建小区集中安置和插花分散安置方式,使597户、1321口人彻底摆脱恶劣的居住环境。

在项目落实上重精准。该旗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提供重要支撑。2016年落实“三到村三到户”扶贫资金3690万元,通过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实行民主选项、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将扶贫项目落实到村到户。 

累计投放金融扶贫贷款3.16亿元,扶持农牧户6164户(其中贫困户2710户)发展产业。结合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3661”工程,制发了两个产业脱贫意见,旗财政预算安排资金50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6000万元,重点发展猪牛羊、菜薯糖、油草粮9个主导产业和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按带动脱贫的贫困户数量确定扶持资金比例,每带动脱贫1户贫困户扶持5万元。通过产业扶贫,2016年带动了2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在内生动力上促提升。针对解决扶贫干部“不会扶贫”和贫困群众“不会脱贫”两方面的问题,多方筹措资金70多万元,建成了全区首家旗级扶贫培训中心,配套建设了6个村级实训基地,采取集中培训和巡回培训的方式,对旗乡村干部、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和贫困农牧户进行培训,提高干部的扶贫工作能力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已累计培训各级干部群众1.6万人次。

翁旗现有的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基本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该旗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具体要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6年,该旗按照动态管理的要求,对全旗贫困人口重新进行识别。经逐户打分和民主评议,识别出贫困户13803户、贫困人口29945人,并摸清了贫困人口底数,找准了致贫原因。在对贫困人口精准锁定后,开始因人制宜精准施策。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对有劳动能力同时有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对有劳动能力但无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带动力度。2016年,通过发展产业脱贫5300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200人,生态保护脱贫100人,教育支持脱贫600人,政策兜底脱贫2800人。

在继续推行“先建后补”“一主四拖”“三链互助”“合作托养”等扶贫模式的基础上,该旗又探索推行了“资产收益”“龙头企业、合作社或种养大户+基地+贫困户”“订单扶贫”等扶贫模式。桥头镇将6个村每村45万元的扶贫资金,作为固定资产投入到2个合作社,发展养鹿和奶牛,5年后回收资金,在此期间,合作社每年给每个村8万元,使6个贫困村320户贫困户连续5年获得稳定的利润分红,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中粮集团采取“五统一”模式,在疙瘩窝铺村小五分地组建设养猪基地,养猪1万头,带动贫困户100户。这些创新举措,既形成了有效的帮扶监督和利益联结机制,又充分调动了贫困户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实施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