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戈壁滩有位“巴营长”阿拉善盟

内蒙古新闻网 / / 2017-04-12 09:39

巴音毕力格和边防官兵一同踏查边防线。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这里大漠戈壁无边无际。位于阿拉善北部的阿左旗银根苏木,人烟稀少,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之一。不久前,笔者来到这里,听银根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岱青介绍了一位蒙古族老人——巴音毕力格,民兵点和草原110报警点的负责人,34年如一日义务守护边防线。还没见到人,心中已经对这位老人充满敬佩。

巴音毕力格的家在距离中蒙边界约19公里处,与边防派出所相距80公里。匆匆忙忙吃过早饭,我们便上路了。大约2个小时,我们来到巴音毕力格老人的家。61岁的巴音毕力格大老远就迎了出来,一看见是岱青教导员,他的脸上满是笑容。

岱青问巴音毕力格:“最近这边有什么情况?你身体还好吧?”巴音毕力格点点头,让我们坐下。老人汉语说得不太好,但是为了照顾笔者,他一直用汉语和我们交谈。他告诉我们,他家是民兵点,也是草原110的报警点,嘎查(村)里的牧民有什么事情,都会找到这里。“我们住在边境地区,情况比较复杂。作为边境地区的牧民,配合边防派出所搞好联防,是我们的责任。”巴音毕力格说。

巴音毕力格1956年出生在这片戈壁大漠,从懂事起就靠放牧为生,在牧民心中,他一直是“赛汗扎鲁(好小伙)”。19岁那年,时任银根边防派出所的教导员看中这个憨厚能干的小伙子,为了帮他谋生,教导员请他做了派出所的羊倌,从此,他与绿军装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2年,派出所教导员当“红娘”,促成他与边境一线民兵点的巴吉嘎老人的女儿喜结良缘。第二年,巴音毕力格成为巴吉嘎的接班人,担负起民兵点和草原110报警点的工作,成了边防派出所的一位“编外民警”,这一干就是34年。

巴音毕力格世代生活在边关,对辖区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虽不穿军装,却与共和国的边防军人一样,用满腔的赤诚,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巴音毕力格热爱自己的草原110哨所,热爱边关,每周,不管风吹雨打,他都要不定期地沿着边境线巡逻一遍。巴音毕力格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守边护边的工作中,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守护平安、排忧解难。在银根边防派出所驻地,人们都喜欢把巴音毕力格称为“巴营长”,说起这个头衔,来头还真不小。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巴音毕力格就穿着边防官兵送给他的军装,骑着骆驼和官兵们一起在大漠戈壁上执勤巡逻。1992年,巴音毕力格买了一辆摩托车,放牧之余,他每天最开心的就是扎上老式军用腰带和一个驳壳枪套在边防公路上“兜风”巡逻。有一年,6月的一个傍晚,他依惯例上了山头,用望远镜眺望远方,忽然发现,在离家约3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悄悄移动的“黑点”,根据经验,他判断这个“黑点”有问题。通知家人后,他迅速驾驶摩托车迂回接近“黑点”,并瞅准时机选择了一块熟悉的抓捕区。“黑点”着急要跑,他迅速骑摩托车横堵住去路,朝枪盒猛地一拍,厉声喝道:“干什么的,我是民兵营营长,不许动!”巴音毕力格做出一副掏枪待拔的样子,“黑点”惊呆了,一动也不敢动。就在这时,邻居家2个牧民小伙子及时赶到,成功将“黑点”扭送到了边防派出所。经查,那是一名在逃嫌犯,准备越界逃跑。事后,边防官兵问起抓捕细节,巴音毕力格手一指枪盒,笑道:“我给自己封了一个大官——民兵营营长!”从此,“巴营长”这个称呼就在当地不胫而走。

“巴营长”先后帮助边防派出所抓住了好几个犯罪嫌疑人,遣送回10多名流浪者。如今,他生命中已经割舍不下这份沉甸甸的警民情。

戈壁边境,白天大漠骄阳暴晒,夜间则寒风刺骨,巴音毕力格仍然每天坚持和官兵们一起巡逻。边境铁丝网被冲断了,为了保证边境安全,官兵准备在附近搭建帐篷驻守。老人主动请战,自带干粮和水,搭起帐篷,和官兵们一住就是六七天,直到铁丝网修好。

巴音毕力格觉得,自己与边防官兵的心是相通的。他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为百姓、为部队多做些事,我才觉得心里舒坦、生活充实!”

几十年来,边防官兵下乡执勤巡逻,歇脚、住宿都在巴音毕力格家里。每逢“八一”建军节、春节等节日,官兵们聚餐热闹的时候,巴音毕力格也从来没有缺席过,老人还会为大家奉献上一曲蒙古长调……这难忘的一幕幕,已经成了银根边防派出所官兵内心深处最精彩的记忆。(文/图:张亚雄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徐跃 整理报道)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