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 在阿拉善延伸阿拉善盟

阿拉善日报 / / 2017-04-19 13:10

从3月开始,我盟春季植树造林绿化工作陆续启动,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牧区,到处是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身影,挖坑、填土、浇水,处处呈现着热火朝天的植树场面。

作为一个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脆弱的地区,绿色,是阿拉善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也是永不放弃的努力和追求。记者从盟林业和住建部门了解到一组数据:经过多年建设,现在全盟植被覆盖率达7.65%;荒漠化、沙漠化面积实现双减少,分别比2009年减少了3880平方公里和5620平方公里;盟府巴彦浩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0.61平方米……这组年年变动着的数据,展示了我盟在城镇乡村及以外地区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的累累硕果,也展现了阿拉善人播绿家园的不懈努力。

打造绿色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二十多年前我刚来巴彦浩特时,营盘山还是一片土坡,山上山下都没多少树,看着可荒凉呢。”午后的明媚阳光下,营盘山景观公园聚集了不少休闲娱乐的居民。老家在甘肃民勤县的高自珍老人说起巴彦浩特的变化,满是赞叹:“现在这里变成了满山遍野都是树木和草地的公园了。”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造林绿化建设,这座过去“植树不见绿,乱石遍山岗”的荒山,“华丽转身”成为集休闲娱乐科普于一体的大型景观公园,与山下生态公园的湖泊、绿地遥相辉映,成为盟府巴彦浩特最美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为外地游客一览巴彦浩特美景的最佳观景台。

城市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良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更具吸引力的是优美的环境。我盟地域辽阔,但人口不多,且8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因此,城市绿化,既是美化城市面貌、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工程,也是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盟各旗区结合各自实际和发展特点,在城镇内外的绿化美化工作上下大气力,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巴彦浩特作为盟府所在地,近年来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不断加强,营盘山的变化,只是其中一个缩影。特别是去年以来,投资6亿多元,新建敖包沟、北环路、大漠奇石产业园、乌力吉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工程,对九龙园、沙生植物园、东环路、北环东段进行绿化景观提升,通过大规模园林绿化改造与建设,巴彦浩特城市绿地率达到3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0.6平方米,“天蓝、水碧、城绿、景美”的城市生态逐步显现出独特的魅力。

“现在巴彦浩特的绿地、公园越来越多,出家门不用走多远就能到。在树林草地之间漫步,景色美好,空气清新,心情愉悦,幸福感油然而生啊。”家住绿色之光小区的居民汤先生笑着说,“过去外地亲戚朋友来了,除了吃饭喝酒也没个玩处。现在,开车带他们绕巴彦浩特走走,去定远营转转,上营盘山看看,听到他们不停的赞叹,我心里可自豪呢!”

今年,我盟的城镇绿化工作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统筹城乡绿化提档升级为抓手,努力提高城镇绿化标准,全力打造城镇绿地精品。巴彦浩特将实施公园游园绿化、道路景观绿化、出入口和环城林带绿化、单位小区绿化“四大工程,加快推进贺兰草原、敖包沟婚庆公园、丁香生态园、6千亩营盘山城市公园、南田湿地公园建设,勾勒“城市绿轴”,完善“城市绿肺”,构建“城市绿色防护屏障”,不断优化绿地布局、提高绿化品位,让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福利”。

让美丽乡村绿起来、富起来

乡土、乡情、乡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田园风光,更是牵引着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思。

现代的乡村之美,体现在生态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和宜居宜业宜游上。去年以来,我盟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实施,全面开展村屯绿化、通道绿化及农防林建设工作,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采取“村边防护林、街道景观林、庭院经济林”的模式,大力实施“庭院绿化、街道美化、绿地绿化和村边公路绿化建设”工程,以“一村一景、一街一色”的建设思路,全面提升农村牧区绿化整体水平。

既要让大地绿起来,还要让群众富起来。我盟把大面积造林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紧密结合,综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地域特点,通过大力引导鼓励农村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林,发展生态农业、采摘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全面提升。

阿左旗巴润别立镇塔塔水嘎查农民张忠林就是这样一个依托“绿色”致富的典型。“过去16亩地都种玉米,人辛苦挣得也少。自打栽了树,搞起精品林果业后,每亩地收益能达到8000元左右,跟过去相比至少翻了三翻。”说起自己的“绿色”致富路,张忠林很兴奋:“这片林子里能做的文章多着咧!这么好的环境,搭几个蒙古包,搞个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采摘,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

如今,巴彦浩特镇、巴润别立镇、吉兰泰镇等地林果种植基地,已成为阿拉善“乡村旅游”的一张新名片。在保障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起到美化环境、防风固沙、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

走出符合盟情的造林绿化之路

俯瞰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可以明显看到一条蜿蜒250公里、宽3~10公里的巨大绿带,有效阻挡了沙漠的前移,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

“看着黄沙得到治理,植被长得一天比一天好,牧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劲,作为护林员,我觉得很光荣。”在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浩坦淖日嘎查,飞播林区护林员张水元告诉记者,曾经贫瘠的沙漠现在变成了苍翠的绿洲,生态转好了,产业发展了,周边牧民的腰包鼓了,对生态治理的信心也更足了,都主动参与到了防沙治沙的行列中。

阿拉善的造林绿化、生态保护建设,关系到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和建设国家重要生态功能示范区,关系到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建康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以及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广大农牧民及社会力量参与到造林绿化中,我盟的植被覆盖率从4.08%提高至7.65%,而植被覆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了405万亩的森林资源面积。”盟林业局副局长乔永祥说。

近年来,我盟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工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坚持有所为所不为,以城乡聚集区为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大力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城乡之处的区域,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方针,大力实施“防沙治沙”“锁边护城”和“身边增绿”工程,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三北”四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四大工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通过保护、退牧、飞播、封育、造林等手段,营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在资源保护、荒漠化治理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生态严重恶化趋势减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良好效果。实践充分表明,只要尊重规律、讲究科学,我们就能切实走出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盟情实际的治沙造林之路。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