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海丰合作社带着贫困户勇闯“互联网+”乌兰察布
【核心提示】早年间,卖过摩托、贩过煤的张海军,赚过钱,赔过本。但是他靠着胆大心细,赶上政府大力支持发展马铃薯喷灌圈的好机遇,带领农民筹措资金,打井包地上喷灌圈,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目前,为了让更多农民稳稳地致富,张海军打算领着大伙儿勇闯“互联网+”这片蓝海。
4月中旬,乌兰察布大地依旧是春寒料峭。4月19日,来到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库联乡边家村海丰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喷灌圈好似一个个大指针,林立在平展展的土地上,格外抢眼。
张海军(左)来到田录家探访
合作社负责人张海军这两天忙着为边家村40户符合条件的“精准扶贫户”以每户5万元信用社贷款入股合作社的事儿,县城——村里,村里——县城来回跑。张海军说,“村里一共有150户贫困户,去年脱贫19户,现在还有131户没有摘掉贫困帽子。除去老、弱、病、残需要兜底保障的,符合条件的这40户如果能贷下款入股,今年有望脱贫。因为,不管合作社赚钱与否,年底都要保底给每户分红2000元,这是硬任务。”
海丰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5月,主要从事节水灌溉、农作物种植、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农机服务等。成立以来,以“瑞丰公司+海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吸引了全村90户农民入股经营。合作社牵头人张海军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已经熟练掌握马铃薯种植技术。用他的话说,“实现了从过去海军种啥咱不种啥,到海军种啥咱种啥的转变”。
张海军说,“一开始啥也不会,种啥赔啥,但我爱琢磨爱问。河北种植大户不告诉我,吃饭的时候我接着问,一点一点挤牙膏,到后来成了朋友,他们都不好意思啦”。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张海军有了这“土里生金”的事业——从最初的“一个圈打9车山药,赔100万;到现在一个圈打59车山药,挣100万”。几年来,张海军牵头的海丰合作社用先进的配套农机设施进行种植,主栽农作物品种有马铃薯、葵花、蔬菜等,合作社辐射周边3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带动了周边的种植户彻底改变了传统种植方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式转变,使周边1200多农户受益,并有效解决了当地3000多剩余劳动力就近打工问题,就地务工人员每人年均增收8000元。
合作社社员、豆腐夭村村民田录,前些年因意外事故高位截瘫,如今跟着张海丰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他高兴地说:“海军为人实在,又有市场头脑,我跟着他干放心!”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跟着海丰合作社稳稳地致富,下一步,张海军打算注册“大德恒”地理标志,走“互联网+”的路子,依托兴和县便利的交通优势和庞大的物流网络,靠电商平台销售当地优质农产品;此外,想筹建一个标准化气调式仓储库,错峰销售马铃薯,在“土豆变金豆”的路上一路前行。(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美鲜)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