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乡村做美旅游文化产业“大文章”兴安盟
杜西沟风光
杜西沟秋季美景
耕读文化园近景
学堂地耕读文化园
“有一条小河在流淌,有一缕炊烟在飘荡,有一个传说老人讲,有一座学堂在村旁……”这是一首在突泉县学田乡口口相传的童谣。
突泉县学田乡立足当地产业和生态优势,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总要求,在建设工程中着重挖掘文化内涵,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软硬实力,着力做好乡村旅游产业“大文章”。
深入挖掘耕读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特色旅游业
“大家出来旅游更注重文化,也不光是游山玩水,比我们村好的地方多了去了。我们这儿没有矿产资源,地上没抓的,地下没挖的,也不依托大城市,靠什么发展旅游产业?为了做好文化旅游业,我们乡党委一班人开动脑筋,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该乡乡党委书记刘艺伟坦诚地说。
学田乡是一个有着浓厚的耕与读儒学文化内涵的地方,学堂地即是农耕与读书相结合的产物。“耕”为生存持家之本,“读”为升迁济世之道。按照其深层次文化本质的需求,学田乡打造耕读小镇以及耕读文化园一处,包括知雨阁仿古学堂和耕读文化广场。知雨阁仿古学堂既是传统国学的传播基地又是现代农业科技和职业农民的培训基地。
走进耕读文化园,一座仿古建筑矗立在阳光下光彩熠熠,“知雨阁”的牌匾高高悬挂。知雨阁前,金色的孔子像矗立在广场上,三五成群的人们走在文化长廊里,不时谈论些什么,有说有笑。这里已然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旅游方面,学田乡把农业耕作传统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融合村民们的智慧,在一进学田村的南河旁打造一个以耕读文化为核心的“学堂地”耕读文化园,主体建筑是“知雨阁”,园区里建有凉亭,以青石板加混凝土为立柱的文化长廊刻有传统千字文,长廊两头分别题有体现学田乡传统文化的对联。其中一副的上联是“兴教化则风俗淳”,下联是“務稼穑而衣食足”。另一副的上联是“学融南北东西”,下联是“田纳风霜雪雨”。在知雨阁前面的广场上,有一尊5米高的孔子站像。耕读文化园向人们展示了“学堂地”的耕读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
如今,“学堂地”已经成为一个旅游的地理性标志,学堂地的石碑路通向春州古城、老头山风景区,还可以作为去往阿尔山、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自驾游线路。作为旅游驿站和节点,学堂地让游客停下车,走进去。
依托山水林田天然资源,打造杜西沟自然景观
沿着突宝公路一直往前走,就来到了学田乡平安村杜西沟。这是一处原始生态林,经过近十年封育,今天的杜西沟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提高。目前,有野山杏林4000亩,果树经济林700亩,主要有苹果、梨、杏、李子等。还有蒙古栎、蒙古黄榆、五角枫等经济树种,山里红、山丁子等野果树。远志、黄芩、柴胡等中药材遍地皆是,山鸡、野兔、松鼠等动物经常活跃于草丛林间。
突泉县学田乡依托山水林田,加大了沿路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将杜西沟打造为突宝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成为集观赏、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风景旅游区,成为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文学家的理想去处和避暑胜地。近两年,学田乡坚持科学规划,不断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倾全力打造杜西沟旅游景区。
做优绿色农畜产品,让游客“满载而归”
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需求,引导农民深耕细作,搞特色种养殖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学田乡计划利用乡村旅游,充分带动第三产业增收,从而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打造耕读文化园内的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园区李子、西瓜等休闲采摘园和农家乐饭庄。计划建一处“学堂地”优品园,主要加工和包装本地土特产品,重点包括小米、大米、小笨鸡、土鸡蛋、山泉水、杜西沟酒及酱菜等,在旅游沿线村屯设专柜专卖。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广本土品牌,实现学田旅游“来有可玩,走有可买”,成功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同时带动当地百姓脱贫。通过配套产业的开发,既解决了旅游市场的各种需求,也为无力开展乡村旅游的农户找到了另外一条致富门路,更是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