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20万农民吃上“辣椒饭”通辽
深秋已过,素有“中国红干椒之都”美誉的开鲁县红干椒收获期全面结束。开鲁红干椒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A级绿色食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
标准化种植 打造安全的产业链上游
近日,记者走进东风镇东方红村,只见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是晾晒的红干椒。今年,该县在东方红村建立了万亩红干椒溯源示范基地,推进红干椒标准体系建设,吸引203户农户参与。基地装有摄像头,每家每户有二维码,田间作业实现全程跟踪。
村主任韩宝庄这几天特别忙,来自山东、沈阳客商的电话不断。“辣椒实现全程可追溯后,平均一斤多卖5毛钱,一亩地增收400元以上。目前干椒价格在3.7元/斤左右,一亩地能产干椒1000斤,纯收入2500元以上。”韩宝庄自信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鲁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压减玉米50万亩,其中20万亩转型种植红辣椒。今年,全县红干椒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占全国红干椒种植面积的15%;产干椒15万吨、鲜椒3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实现产值21亿元以上。
种辣椒每亩收益3200元以上,效益是玉米的3——4倍。全县人均种植2亩辣椒,仅此一项人均增收6400元。开鲁有20万农民吃上“辣椒饭”,红干椒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品种跟不上 创业人才团队促更新换代
30多年来,开鲁县红干椒种植业发展迅猛,种植品种达200多个,多年种植也为品质退化、品种杂乱、色价降低埋下了隐患。为保住这个“金字招牌”,该县逐年更新辣椒品种。开鲁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左明湖是该县红干椒高产创业人才团队带头人,2012—2016年,她带领团队培育了一批优质红辣椒新品种,主推“北星一号”和“北星五号”。其中,“北星五号”亩产较原有品种增25%,累计推广种植面积7266公顷,实现增9537.5万元。今年,团队共建立了10个基地、5个示范点,试验品种30个、推广品种5个。
延伸链条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走进开鲁县晶山食品有限公司,厂区内充斥着辣味儿,随处可见红红的辣椒堆。记者采访时,开鲁镇新立窑村村民王海涛刚卖完一车辣椒。他今年与晶山公司签定订单,一斤鲜椒卖到8毛钱。“市场行情好,企业高于订单回收价收购,一斤比别人多卖5分钱。明年我还要和企业签合同,再增加10亩鲜椒。”公司经理孙哲说:“我们在保证村民收入的同时,还雇村民掰辣椒把儿,每人每天平均能挣100元。今年,公司仅辣酱就能销售四、五千吨,出口鲜椒15000吨。”
晶山公司只是开鲁18家辣椒加工企业之一,这些企业年可加工辣椒18.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87亿元。
“县里正在和老干妈集团洽谈,同时支持一些食品企业加快产品研发,促进红辣椒产业向保健品、医药中间体等高端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鲁县委书记介绍说。
顺亿商贸是当地一家从事辣椒经销加工业务多年的公司,每年向韩国出口红干椒8000多吨。总经理王树伟告诉记者,公司与19家合作社、2000多户辣椒种植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公司货源稳定。
蓬勃兴起的红干椒产业带动了该县就业、精准扶贫、物流、餐饮服务业发展,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目前,开鲁县已通过了国家级红干椒出口安全基地认证、红干椒原生态产地认证、红干椒绿色食品基地认证。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