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写忠诚 步履铿锵铸平安 ——平安呼伦贝尔建设工作综述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日报 / / 2021-11-25 12:12

▲扎兰屯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巡大队民警冒着严寒在车站执勤 韩冷 摄

▲新右旗牧民护边员向边境派出所汇报巡边情况

胡娇娇 摄

▲扎兰屯市税务局、卧牛河派出所党员志愿服务队,踏雪前往卧牛河镇马场一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韩冷 摄

▲陈巴尔虎旗人民法院法官深入草原开展巡回审判

澈力格尔 摄

▲新左旗法院执行干警深入牧区查找被执行人

澈力格尔 摄

记者 铁英 通讯员 何春伟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呼伦贝尔,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换言之,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平安城市建设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富民、安民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群众拥有安宁住所、安康生活、安全环境,才能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指示精神,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筑牢平安呼伦贝尔建设防线,建立“蒙古包哨所”,招募“牧民哨兵”,维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多措并举,打防结合,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创新“12345”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探索出一条具有北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平安建设”新路子。

夯实基础 破解难题

下好基层“平安建设”“一盘棋”

基层是社会稳定、平安的第一道防线。“平安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新的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求富裕、求平安的愿望十分迫切,开展基层“平安建设”,就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为目标,体现党执政为民的本质。

群众工作是“平安建设”的生命线,是搞好“平安建设”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保障。加强基层“平安建设”是构建和谐呼伦贝尔的保障工程,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民心工程,是依靠人民群众参与的社会工程。

实践证明,基层“平安建设”工作如何,直接关系到全市社会稳定前沿阵地的巩固。特别是牧区和林区,各种新矛盾、新问题,都会在基层得到最直接、最现实的反映。基层“平安建设”工作搞好了,不但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矛盾问题的发生,还可以使大量不稳定因素及时解决在当地和萌芽状态。

近年来,我市通过抓基层“平安建设”,从治理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入手,调解纠纷化解矛盾28376件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预防犯罪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同时,我市不断加强和完善与群众的沟通机制,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平安建设”的唯一标准。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对涉及人数众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政策调整等重大事项,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防范,深入开展风险评估,努力把工作做得深入一些、细致一些、提早一些,切实防止因考虑不周、决策不当、工作不细引发不稳定问题,每年开展风险评估达百余件次。

“蒙古包哨所”“牧民哨兵”

忠诚维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

国以安为宁,业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平安归根结底是让人民群众“心安”。我市出台《呼伦贝尔市“蒙古包哨所、牧民哨兵”管理办法》,在“草原110”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建立“蒙古包哨所”,招募“牧民哨兵”,共同承担维护国家安全、保卫边疆的重任。

如今,在呼伦贝尔1733公里的边境线上,1000座“蒙古包哨所”已经成为边境牧区维护稳定工作的一支有生力量,10000名“牧民哨兵”以草原儿女特有的忠诚,牢牢守护着祖国北疆这片绿色净土,在强边固防、维护稳定、兴边富民、服务群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草原牧区打击违法犯罪的“信息员”,熟悉边防辖区的“护边员”,宣讲法律政策的“广播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积极抢险救灾的“消防员”,服务牧民群众的“通信员”。

“蒙古包哨所”的建立,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科学决策。边境旗市始终把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中之重,稳步开展“平安旗”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边疆社会和谐稳定。

“牧民哨兵”能够及时调解疏导常见的、一般性的矛盾纠纷,构筑了矛盾纠纷调处的第一道防线。“蒙古包哨所”的建立,是丰富“草原110”内涵、拓展其外延的客观需要。广大“牧民哨兵”利用游牧轮牧、走家串户的机会,向其他牧民群众宣传《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从理论逐渐成为现实并日臻完善,离不开各级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蒙古包哨所”的建立,是提高牧民参与维护边疆稳定积极性、规范其行为的有力保障。近年来,“蒙古包哨所”为牧民代办事情38688件,解决急、难、险事件2766件。各级党委政法委和公安边防部门联合举办了多期“牧民哨兵”培训班,使“牧民哨兵”的法律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为协助开展报警救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化”防控工作体制

实现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全覆盖

我市坚持“以打促防、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守护平安”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社会化治安防控网格,组建了9167支治安网格巡逻队,参与人数近十万人,形成了“网格化布控,精细化防控,信息化支撑,社会化参与”的社会化防控工作新体制,实现治安防控工作的全覆盖。

通过积极动员牧民和群众,构建社会化多元参与的治安防控网格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治安防控网格领导机构、治安防控网格巡逻队伍和综治中心。以嘎查村(社区)为基础单元,以居民、牧民、农民为主体,以整合治安防控资源为重点,建立起马背上的治安员队伍和治安网格群防群治队伍,力求“更快发现问题、更好处置问题、更有效解决问题”。各嘎查村(社区)落实最小防控单元工作责任制,形成“草原有人看、边境有人守、街巷有人巡、辖区有人管、重点人员有人帮、信息有人报”的社会化治安网格防控局面。

通过紧紧依靠牧民和群众,建立社会化多元参与的治安防控网格工作机制,合理确定社会化治安防控网格等级,明确社会化治安防控网格任务,制定社会化治安防控网格流程。综合考虑社情民意、人口分布、治安状况、社会秩序、地理位置、重点部位、重点物资等因素,将各个治安网格划分为日常管理型4543个、一般防范型2792个、重点关注型1315个和严密管控型517个4个防控等级,进行治安分类管理,并以此为依据配置防控力量和资源。加强对各类特殊重点人群的掌握,对重点地区、要害部位的防控,对危险物品的管控,对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社会治理等事件的查控,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帮控和基础数据信息采集上报。

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必须要以问题为导向,呼伦贝尔地域辽阔,林区、牧区、农区、边境地区类别繁多复杂,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必须靠创新。我市切实保障牧民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实现社会化多元参与的治安防控网格精准防控,实施牧区和辖区台账式管理,“地、林、铁联动”和“党务、村务、警务联动”,促进了基层党务、村务、警务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地、林、铁”联合破获案件482件。

源头治理 机制创新

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我市注重从源头上探索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主动应对各种社会稳定领域中的风险挑战,打造出具有呼伦贝尔特色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有力提升社会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

实现1个格局,做到2个确保,达到3个不出,突出4个体系,落实5个制度。针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我市充分发挥信访工作的“晴雨表”“连心桥”“减压器”作用,通过信访联席会议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建立起集预防、排查、化解、稳控、处置于一体的“12345”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切实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地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建立1个市级、14个旗(市区)级、137个苏木乡镇(街道)级、1090个嘎查村(社区)级四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格局,在本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各级政法部门牵头,司法、信访部门配合,组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中心设主任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若干名。

确保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化解工作。从“上到下”建立起社会矛盾化解队伍,从“点到面”建立社会矛盾化解网络。各级政法部门充分动员政法委员、治安中心户长、治安志愿者及“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老军人)等人员,不断壮大专兼职调解员和调解志愿者队伍。

细化网格管理,形成纵到底、横到边、无缝隙、全覆盖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格9167个,做到一般纠纷不出嘎查村(社区);推行“五查”方式,做到小事不出乡镇(苏木、街道);依靠“三个”衔接,做到大矛盾不出旗(市、区),力求全部矛盾纠纷化解在呼伦贝尔市境内。

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综合调解,四方联动“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确保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都有人查,有人管。强化人民调解组织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行政调解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司法调解体系作用、建立健全多方联动工作体系。近年来,经四方联动调解矛盾纠纷达926起,成效显著。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我市就一定能在筑牢“平安建设”基石、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安全底色和幸福成色越来越足。

[责任编辑:邢俊清]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