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创有点“潮” 有你喜欢的吗?乌海

乌海日报 / / 2024-01-15 11:13

黄土民俗泥塑。

黄河泥娃。

乌达区文创产品。

活灵活现的黄土民俗泥塑、惟妙惟肖的剪纸、栩栩如生的黄河泥娃、精巧别致的文创旅行箱……近年来,我市用文创的形式讲述地区“文旅故事”,三区打造的文创产品不断出“圈”,成为大众购买的热品。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几位文创产品设计师,深入了解文创产品背后的故事。

黄河文化活起来 且以诗意共远方

见到王文瑜的时候,他正在为前来的参观者介绍最新创作的《黄河两岸是故乡》黄土民俗泥塑系列产品。王文瑜从事黄土民俗泥塑43年,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近期,海南区首届“根植文化沃土 创享北方海南”文创设计成果展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展出,他创作的黄土民俗系列产品在此参展。

《黄河两岸是故乡》黄土民俗泥塑系列产品共分为9组,集中描绘了海南区农区居民的农耕和生活场景,体现了浓郁的田园气息和农耕文化。为真实反映海南区以往的农区生活,王文瑜详细查阅文献资料,实地到海南农区采风,感受传统的田园风光。经过仔细打磨,他最终创作出《黄河两岸是故乡》黄土民俗泥塑系列产品。

“这9组黄土民俗泥塑产品,我前前后后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先后推倒重来好几次。我是农村长大的,对农村特别有感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农耕文化场景已逐渐消逝。我希望通过黄土民俗泥塑的方式展现海南区农区过往的生产生活场景,让参观者看到泥塑后,能记得住乡愁,感受到农耕文化,记得住先辈们的付出,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王文瑜说。

“看到这些泥塑后,我感叹艺术的伟大,这些泥塑让我对海南区以往的农区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感受到厚重的农耕文化。”海南区居民李春慧说。

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还展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海南区民间艺人李华的剪纸作品《黄河岸边的生活》,本土画家马丽霞创作的黄河风景画,鲁婷创作的黄河石彩绘作品《福河儿女》等,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观看。这些文创产品描绘了黄河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在黄河岸边劳动人民,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海南区非遗传承人张永华有着30余年的沙书创作经历,他创作的黄河沙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沙书既要控制沙粒的流速,也要注意胶水与沙粒的黏合度,胶水与沙粒的配比需要长期的摸索才能把握,我也是经历了好几百次的失败才掌握的。我创作了黄河沙书书法作品,以诗词书写黄河的壮阔。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沙书艺术,感受沙书魅力。”张永华说。

黄土民俗泥塑、剪纸、沙书、黄河石彩绘仅仅是民间艺人挖掘地区特色文化,培育文创品牌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及周边地区民间艺人先后创作了反映海南区特色的文创产品近200件。

走进赵恩民泥塑乌达工作室,张勇正在摔打黄河红胶泥,捏制黄河泥娃,10余道工序之后,一件成型的黄河泥娃呈现在记者面前。

张勇出生在泥塑匠人家庭,泥人是她小时候的“伙伴”。在她的记忆中,父亲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捏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泥人,同时也在她的心中种下热爱泥塑艺术的种子。随着岁月的洗礼,张勇对于泥人、泥塑的兴趣越来越大,技艺也愈加纯熟。2021年,她开始了黄河泥娃的创作。

刚开始进行泥娃创作时,张勇遇到了两个困难。一是由于自然变化和资源开发等因素,我市不少地区的黄河红胶泥黏度不够、色泽不红,找到足够数量和黏性的红胶泥成了难题;二是在烧制泥娃的过程中,泥娃的部件经常掉落,许多泥娃成了残次品。

为此,张勇四处打听,哪里有好的泥土,她都抽出时间去挖。她先后去到海南区巴音陶亥镇、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等地去挖黄河红胶泥,往往一来一回就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挖到满足条件的黄河红胶泥让我很开心,路途的辛苦算不了什么。”张勇说。为解决泥娃部件脱落的问题,她自费去郑州市跟随工美艺术大师赵恩民学习塑空绝技。学成归来后,张勇烧制的黄河泥娃一次成型,改变了传统黄河泥娃一旦成型不可改变的特点,重量上也较传统黄河泥娃减轻约75%,泥娃头部可灵活转动,泥娃部件可以互换,让观赏者自由组合不同形态。

张勇介绍,黄河泥娃以黄河红胶泥为原材料,不添加任何辅助原料,经过粉碎、过筛、烧制等10余道工序后,最终呈现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陶艺作品。她创作的《年画娃娃》《岩羊宝宝》等百余件作品,展现了乌达区几十年的历史进程。“随着年龄增长,我对泥塑的兴趣越来越大,选择在家乡工作,也是希望通过泥塑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家乡,让更多的人认识乌达、了解乌达。”张勇说。

记者在工作室看到,张勇创作的《年年有余》黄河泥娃憨态可掬,《岩羊宝宝》动感十足,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参观。“这些泥娃非常逼真,再现了许多乌达区已经消失的生活场景。我非常喜欢,有时间就来看看。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通过黄河泥娃这种载体保留下来,我认为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乌达区居民刘芳说。

“政府扶持+对外推广”

让文创走得更远

“太漂亮了!印有沙漠绿洲图案的旅行箱,样式真好看,也非常轻便,我特别喜欢。”海勃湾区居民侯宇说。侯宇所说的旅行箱是海勃湾区2023年10月推出的“遇见乌海”城市文创系列产品之一。

“遇见乌海”城市文创选取我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打造了一系列以旅行箱、保温杯、笔记本等为代表的文创产品。该系列文创产品由北京知名设计团队设计创作,产品围绕我市沙漠绿洲、黄河明珠、乌金之海、书法之城、葡萄之乡、赏石之城6张亮丽的城市名片,通过多元化文创产品的科学布局及艺术再造,突出实用化、形象化和流动性的特点,综合展现一座城市的魅力、理念和人文精神。

“遇见乌海”城市文创系列产品让我市的城市形象借助当今主流的文创形式“立”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亮”起来,打通了我市与外界的交流、传播与互动,提升了乌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海勃湾区打造的文创产品越来越多了,也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文创产品设计新颖、内涵丰富,让我们在日常使用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它。”海勃湾区居民刘世霞说。

“我们希望以实用性的文创产品,体现我市的发展变化和人文特色。我们和设计团队深入交流、实地采风,就具体细节不断推敲,打造出了具有乌海特色的文创产品。”海勃湾区文联工作人员孙启梦说。

2023年9月11日,以工美艺术大师赵恩民名字命名的赵恩民泥塑乌达工作室暨“泥趣坊”揭牌。该工作室作为乌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塑传承发展平台,致力于挖掘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持续打造黄河泥娃系列精品,打造地方文化特色IP,讲好乌达故事。

海南区文旅部门推出了“北方海南·游礼”系列文创产品。该系列文创产品包含红色情怀、金色摇篮、紫色浪漫、绿色生态4个子系列产品。红色情怀系列作品彰显红色文化,以三线盲盒、军工文化等产品为代表,让人们回想起海南区小三线建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金色摇篮系列产品宣传黄河文化,以黄河彩绘、雀儿沟小米为代表,寓意着丰收;紫色浪漫系列产品体现红酒文化,以鲜食葡萄、葡萄酒等产品为主;绿色生态系列产品体现农耕文化,包含福河有机玉米糁、笨鸡蛋等地区无公害产品,宣传推介海南区特产。

海南区委宣传部设计的“北方海南”系列文创产品分为6个子系列。“北方海南·丝情画意”系列,丝巾采用双面桑蚕丝材质,选取乌海葡萄、黄河入蒙首站标识等元素;“北方海南·人才辈出”系列,将乌海书法文化以篆刻的形式应用到马克杯上;“北方海南·垫记你”系列,选取了西行客栈的水车、黄河几字弯等标识应用到杯垫上;“北方海南·一起走来”和“一起走过”系列产品,是海南区本土泥塑艺人捏制的军工水壶、小三线大门等;“北方海南·我家有矿”系列和“北方海南·矿世奇才”系列产品,以盲盒的形式向大众展现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

与此同时,海南区打造的“北方海南”文化IP——黄河石彩绘作品登陆央视,两部文艺精品荣获自治区艺术最高奖“萨日纳”奖,5款数字藏品重磅发行,27款地域特色鲜明的系列文创产品强势出圈;乌达区推出了公文包、帆布袋、鼠标、雨伞等文创产品。我市三区的本土文创产品先后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市三区对于文创产业的重视也吸引了不少学院派文创设计人员的关注。清华大学学生马梦璐以昭君出塞为主题设计了钥匙扣,鲁迅美术学院学生熊正萍以我市碧水沙城的地理特点为蓝本设计了乌海礼物等文创产品。

近年来,我市三区立足地区实际,紧抓时代脉搏,积极推进文创产品研发,使文创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增强了我市文化整体实力。本报记者 李浩 文/图

[责任编辑:辛永红]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