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的励志故事赤峰

赤峰日报 / / 2019-02-14 16:23

“等人吃饭米缸空,下田流汗谷仓满。”正值2018年冬季,但当你走进喀旗锦山镇的乡村,你会被贫困户那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所触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脱贫路上最可爱的人,去感受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股新时代的正能量。

于素侠:谁说女子不如男

“自从有了这个手工坊,日子就一天天好起来了。去年,我递交了脱贫申请。”于素侠高兴地说。

于素侠是锦山镇阳坡村人。7年前,因为丈夫的意外离世,照顾两个孩子以及老人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她的肩上。为了给孩子交学费,她不得不向邻居、亲戚借钱,这一切都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7年,驻村工作队帮助于素侠贷款17万元,购买了缝纫机和原材料,在自家门房建了一个简易的手工坊,主要加工汽车皮座垫。为了早日脱贫,她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劳。第一批汽车座垫一上市后被抢个精光,于素侠尝到了甜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不知疲惫、加班加点,第二批、第三批……产品从汽车座垫增加到儿童鞋、皮裤、皮手套、皮褥子等。截至目前,生产汽车座垫300余套、皮裤300余条、皮褥子60余个、皮手套10000余副,手工坊最多时雇佣30名工人,其中包括6名贫困户。由于脱贫带动致富的成效突出,于素侠被赤峰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和“巾帼脱贫女能人”。

“我想再扩大规模,还打算开个网店,这样,我的产品不但可以在本地销售,将来还有可能卖到全国……”谈到未来,于素侠充满信心。

于素侠用行动告诉乡亲们:脱贫致富不是梦,谁说女子不如男!

张宗生:今日菊花别样红

锦山镇贵宝沟村是个贫困村,土地贫瘠,少雨缺水。多年来,村民们一直以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谷子为主。在村民的概念里,设施农业在这里是行不通的。脱贫攻坚工作中,驻村工作队也想尝试着让人们种植一些硬果番茄、蔬菜、花卉类的经济作物,但很难实施。

“我有种植万寿菊的经验,请相信我一定能把这个产业做起来,我也愿意做贵宝沟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张宗生满怀信心地说。

张宗生是贵宝沟村5组的贫困户,家中有2口人。前些年外出打工时就一直在种植万寿菊,有一定的经验。在研究脱贫产业时,张宗生主动提出要种植万寿菊,用实际行动改变全村的种植观念。年初,驻村工作队帮他利用产业周转金8000元建设了2个冷棚。

种植万寿菊是个费工的活儿,自从开始种植的那天起,张宗生就算安了个“新家”。浇水、松土、施肥、拔草、吸粉、授粉,一道道工序,让人疲惫不堪。汗水浇得百花香。在张宗生的精心呵护下,棚里的万寿菊长势良好。按现在市场上每斤600元的价格来计算,冷棚可产花籽50斤左右,全年经济纯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苏小芹:再也不能这样过

苏小芹一家三口住在锦山镇龙山村。丈夫马瑞祥勤劳能干,凭着自己的瓦工手艺,常年在外包活儿赚钱。苏小芹善良贤惠,勤俭持家,把家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儿子马云虎老实厚道,踏实肯干。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让人羡慕。

天有不测风云。7年前,马瑞祥突发脑出血。虽然经过一年多的住院治疗,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那一年,马瑞祥才47岁。疾病造成的行动不便让他变得暴躁易怒,家人都成了他的出气筒,动辄就要打骂。加上苏小芹婆婆生病住院的治疗费用,几年下来,一家人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很多外债,原本和和美美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苏小芹家被确定为精准贫困户。倔强、坚强的苏小芹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更要干出个样儿来给大家看看。2017年,她利用21000元产业周转金和部分银行贷款,建了8个冷棚,当年就收回了成本。2018年,她又利用12000元的产业周转金扩大了种植规模,冷棚数量也增加到了10个。

苦心人天不负。不光是冷棚第二季正在上市的豆角,今年,苏小芹家的每种经济作物都卖了个好价钱。即便在硬果番茄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她种植的硬粉也没有低于1.7元。现在算起来,她家今年纯收入在18万元左右,还清外债后还有结余。

“这辈子做梦也没有想过,我们看病住院的费用只出10%,还能有资金来发展产业,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说到这些,苏小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由于前几年家庭的变故,苏小芹的儿子马云虎32岁了还没有成家,这一直是苏小芹心头上的一件大事。

不过,这几天可是喜事连连,因为马云虎要结婚了,苏小芹也正张罗着买楼房呢,好消息让全村炸开了锅。“等孩子结了婚,就去了我一大心事。再干几年,多赚点钱,把老头子的病再治一治,如果好点,我也领着他出去旅旅游。”说到这些,苏小芹充满期待,信心满满。

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锦山镇这片沃土上,各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怀着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真心真意扶贫,广大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双手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从于素侠、张宗生、苏小芹的成功,让人看到了该镇发展产业在农村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力,也实地体验到产业发展给贫困群众带来的浓浓的幸福感和脱贫的自信心。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