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七个一批”稳住 农牧民工就业创业基本盘赤峰

赤峰日报 / / 2021-01-08 09:26

□记者  宋玉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奉献,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农民工。作为农牧业人口大市,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农牧民工转移就业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十三五”期间,全市农牧民转移就业保持在年均69万人以上,农牧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8万人次,为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市积极推出“七个一批”举措,稳住农牧民工就业创业基本盘,描绘出一幅农牧民工出乡入乡、就业创业、改善生活的生动画卷。

市外返岗复工输出一批。2020年,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成立了赤峰市农牧民工服务专项工作组,建立了农牧民工返岗复工部门协作联动工作机制。针对部分农牧民工返岗存在的困难,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信息对接、运输对接、健康检测对接,畅通“点对点、一站式”复工服务通道,推动农牧民工有组织、成规模、分批次尽快有序返岗复工。全市共组织农牧民工“点对点”返岗复工专车147辆次,集中运送农牧民工2937人。

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一批。我市建立健全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承接转移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对重大项目的用工岗位和培训需求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做好人力资源保障服务。注重产业与就业深度融合,依托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载体,全力拓宽就近就业渠道,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扶持打造就业扶贫车间,吸纳重点群体就业。以巴林左旗为例,围绕笤帚苗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就业扶贫车间带动功能,全旗59家就业扶贫车间共安置1314人就业。

劳务品牌带动就业一批。我市紧紧围绕劳务品牌建设,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通过政府推动、政策驱动、服务促动、培训带动等措施,不断加大劳务品牌打造力度,形成了“望京保安”“敖汉架线工”“喀喇沁建筑工”等一系列劳务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带动农村牧区劳动力有组织输出。“敖汉架线工”从业人员4.3万人,经纪人170多人,年收入15亿元以上,施工队伍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赴土耳其、苏丹、蒙古等国家施工,工人月工资平均6000元以上。

劳务协作输出一批。我市将劳务协作作为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手段,全面贯彻落实京蒙扶贫协作三年框架协议,深入开展京蒙劳务协作,搭建合作平台。全年组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赴京就业630人,就近就地就业10128人,举办京蒙协作培训班61期,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793人,举办京蒙协作线上线下招聘会14场,提供就业岗位23607个。

创业带动就业一批。我市加强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服务。依托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建设了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园区、翁牛特旗乌丹商贸物流园区等一批系统化、规范化的返乡创业园。巴林左旗和林西县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返乡创业试点旗县,全市9个旗县被确定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一批。我市全面落实《赤峰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开展农牧民工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农村牧区劳动力给予每人每天100元生活补贴。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大对农村牧区劳动者电商培训力度,全市9个电商示范县对区域内的行政工作人员、涉农企业、城镇待业青年、退役军人、贫困家庭农牧民等不同群体开展普及性电商培训。全年农村牧区劳动力技能培训18046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25%。

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一批。我市积极组织农牧民工参与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对无法外出、无一技之长,在本地难就业的农牧民工,用好用足生态护林、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为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优先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且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全市使用就业资金开发农村牧区公益性岗位4525个,安置4525人就业。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