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精神的传承效应社会

内蒙古日报 / / 2021-01-07 20:13

“喂,听说包头军工文化广场建成了,有石材浮雕、钢板雕刻、老旧设备、丛林书牌、景观长廊等很多军工元素,你去逛了吗?”

“咦,在哪儿了?我得去看看。”

“就在青山区兵工路南侧的兵工林带里,是建在公园里的历史文化艺术。”

连日来,包头市民常聊的一个热门话题是:逛军工文化广场,传承军工精神。

9月5日一大早,67岁的北重集团退休职工刘文英带着社区十几名老党员兴冲冲地来到军工文化广场,在一台老旧的万能工具铣床边,她停住脚步,仔细打量,然后弯下腰查看钉在设备腰部的字牌,突然大声招呼:“快过来看,这是我们厂上世纪50年代制造大炮用的机器。”

同伴们赶紧凑过来,“1957年,北重集团(原二机厂)购置了这台万能工具铣床,用于火炮零件的精密加工与特殊刀具、量具的加工制造。”讲解员侯颖介绍说。

“啊?这么一个笨圪蛋就有这么大的能耐?”

“是的,旁边这8台老旧设备也一样,都是由一机、北重、二0二厂提供的。它们为我国第一门高射炮、第一代坦克、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发挥了很大作用。”侯颖回答。

扭头一看,旁边的吴运铎雕像前,已经人头攒动。记者转身走过去,看到讲解员蒋晓雯正在介绍着吴老的传奇人生。“他是我国第一代军工人,曾经担任二机厂副厂长兼首任总工程师。他在试制各种弹药时,3次负伤,炸瞎了左眼,炸断了左手的4根手指,炸坏了右腿,经历过20多次手术,留下了100余处伤疤,身上还残留着几十块弹片。他在临终时说,‘假若我有来生来世,我还要选择中国共产党,永远跟党走,把一切献给党!’”

“吴老对一代又一代军工人影响太大了,他是军工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被誉为中国的‘保尔’。”北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军说。

那么,什么是军工精神?

“军工精神是‘把一切献给党’的军工信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追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军工担当、‘舍小家顾大家’的军工情怀。”李军回答。

“于正心夫妇就是这样的人,他们1958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来到二机厂,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火炮事业。”人群中一位老者大声说着。

这位老者所说的于正心、陈豪夫妇,就是获奖微电影《爸爸妈妈的橡树》里的原型。他们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日本飞机对我国的轰炸,我们却毫无还手之力,这些情景让年幼的陈豪铭记在心。她总在想,如果能造出大炮,就可以把日本鬼子的飞机打下来。最终,她如愿考上了大学,学习火炮自动控制专业,和于正心是同班同学。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