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前旗:民族教育彰显特色巴彦淖尔
日前,记者走进今年才投入使用的前旗民族教育园区,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整洁温馨的宿舍餐饮楼、设施齐全的标准化足球场……所到之处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到处都充满了欢乐和谐的氛围。
民族文化:得以弘扬传承
今年刚上一年级的安达,家住乌拉山镇盐海村,是学校里比较小的住宿生。安达的爸爸对记者说:“我们小的时候上学没有民族学校,村子里只有汉语授课班,到现在我只会说蒙语,但不会写也不会认。如今民族教育园区的住宿条件、伙食都好,一定得让孩子接受蒙语教学。”蒙古族小学校长娜仁其其格说,前旗属于蒙古族人口较集中的旗县,少数民族人口有1.6万人,而这其中只有30%选择蒙语授课。很多蒙古族孩子只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却不会书写。如果连本民族的语言都不会说,不能规范使用蒙古族语言文字,何谈民族文化的传承呢?现在政府对民族文化教育很重视,投资9900多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民族教育园区。条件好了,选择蒙语授课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教育园区:独具蒙古特色
“孩子们一看就懂得,这幅壁画讲述的是一位智慧的妈妈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人的道理,孩子们都很喜欢。”在大厅里,蒙古族小学美术老师百顺,讲述着阿兰高娃折箭教子的古老故事。在园区里,记者看到,教学楼顶上的蒙古包造型、门口的蒙古族长筒靴、园区的走廊里、班级的装饰都独具蒙古族特色,真正体现了“环境为教育服务”的理念。娜仁其其格校长介绍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特色是突出人文、彰显民族特色。走在其中,记者感到了浓浓的蒙古族文化气息,像是在品读一部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史。而这一切,都是学校里的美术老师与其他老师共同设计制作的。
特色活动:提升教育品质
“新校区不仅环境好,而且教学设施也齐全,在这里学习、生活,我们可开心了!”面对记者的采访,孩子们高兴地说。学校里的住校生多,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技能特长,学校开设了马头琴、民歌、舞蹈、写字、蒙古象棋、手工制作、足球、乒乓球、篮球、美术等11门兴趣课,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我们很喜欢‘蒙古韵’特色教育活动,每次都能和家长、老师一起包饺子、墩酸奶、制作奶酪、熬奶茶、炸蒙古饼和馓子,觉得特别有意义。”学生们说。学校每学期举办4次传承民族习俗实践活动,包括学习制作各种特色民族食品、学习民族风俗礼仪、欣赏巴音杭盖民歌、摆放吉祥斋等。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特色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各种民族饮食、用品的名称及加工、制作步骤,也了解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同时锻炼了学生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些活动不仅学生喜欢,就连家长也盼着参加。很多家长对一些民族文化也不太了解。通过参加活动,不仅弘扬、传播了民族文化,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并且增强了亲子、师生之间的凝聚力。为了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我们一定会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学校大队辅导员乌云其木格高兴地说。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