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牧业点“绿”成金巴彦淖尔
设施农业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以绿色有机发展为主攻方向,以乳、肉、绒、粮油、番茄、瓜果蔬菜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不断优化发展模式,着力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优品牌、做实服务、做严监管,打造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十二五”末,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65.6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479元,分别超过国家和自治区平均水平2057元和2703元;我市成为全国地级市中最大的肉羊、有机奶、向日葵生产基地;独具特色的河套硬质小麦、蜜瓜、苹果梨、枸杞、白山羊绒等特色优质农畜产品享誉国内外;“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等7个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特色农畜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连续7年居自治区首位。
调结构——
突出绿色生态,特色产业优起来
金秋十月,巴彦淖尔果飘香、粮满仓,辛勤劳作的农牧民又迎来一个丰收年。
这样的丰收场景似曾相识,但又有着不一样的新气象。
农业合作社大棚里的彩椒按照订单一批一批销往日本、韩国;肉羊加工企业工厂里,世界先进技术的生产线加工的产品摆上了阿拉伯人的餐桌。
成规模、产业化的现代农牧业正在改写着巴彦淖尔产业规模小、品牌化程度低、链条短的传统农业记忆。
改变,源于“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坚持绿色、有机发展方向,让绿色成为巴彦淖尔农牧业的金字招牌”的全新农牧业发展理念。
念好生态经,打好绿色牌。八百里河套,1000万亩水浇地,草肥水美的巴彦淖尔有着发展绿色、特色农畜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未来发展中,我市将以绿色有机为主攻方向,继续发展壮大肉羊、粮油、番茄、脱水蔬菜等特色产业,力争培育更多具有绝对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做西北地区的“冰箱”和“厨房”。
围绕“绿色”创品牌,围绕“生产”夯基础,围绕“加工”强龙头,围绕“输出”扩市场,围绕“基地”上规模,努力推进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我们要立足巴彦淖尔实际,按照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红线规划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绿色生态是我市农牧业一张响亮的名片,围绕这张当今最时尚的名片做实结构调整大文章,巴彦淖尔农牧业大有可为。
挖优势——
深度对接市场,绿色增量大起来
在第四届“中国·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上,我市展厅内展出的绿色农畜产品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参观购买,其中,兆丰种业生产的“鸡鹿塞”牌石碾有机面粉深受消费者喜爱,有机瑞雪粉卖到了每斤96元,创下国内面粉销售的“天价”。
物以稀为贵,河套平原是全国唯一的高筋度硬质小麦种植区,而有机硬质小麦更是稀缺资源。兆丰种业在乌拉山河谷的2万亩有机小麦种植基地通过了欧盟和国内有机产品认证,面粉加工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低速低温石碾制粉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营养成分,这也是有机高端产品在北京等市场畅销的原因所在。
石碾有机面粉是巴彦淖尔深挖优势、创新供给的一个代表。
为使农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一片天地,巴彦淖尔着力提品质、创品牌,努力实现现代农牧业“内外兼修”。
修“内功”:严把产品质量关,把“三品”认证、产品追溯管理等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进一步加强“两个责任、一套制度”的落实。全市3687个单位纳入网格化监管,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明显提高;全市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96个,绿色食品120个,有机产品49个。
强“外推”:大力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推进农畜产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提升我市农牧业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区域特色产业竞争力。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外各项展销会、博览会等,支持企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创建知名品牌、绿色品牌,用品牌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市场份额。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现代农牧业已开启一幅崭新的画卷,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改革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正在使沃野千里的巴彦淖尔点“绿”成金。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