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巴彦淖尔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日报 / / 2018-03-09 09:00

各族儿女欢聚草原

各族儿女欢聚草原。

民族团结,是巴彦淖尔的幸福稳定之源。今日巴彦淖尔政通人和、繁荣稳定,民族团结植根于各族人民心间,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蒸蒸日上。蒙、汉、回、满、达斡尔等各族儿女如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携手共进,奋力拼搏,共同建设巴彦淖尔美好家园。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宗旨,坚持用创新的思维谋划民族工作,用积极的举措促进民族团结,用发展的成果巩固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更加坚实牢固,各族儿女和睦相处,凝聚智慧,团结奋斗,创造了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民族团结和谐共建

为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扎实、持久地开展,我市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晚会和知识讲座;以干部、青少年、知识分子等群体为重点,开展创建民族团结和谐乡村、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等活动;推动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苏木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的“六进”活动……各族干部群众的民族理论政策水平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

2012年自治区开展示范单位命名管理工作以来,我市先后有乌拉特中旗旗委政府、临河区新华办事处等7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是开启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近年来,我市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

着力加大技术支持。我市立足于牧区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积极申报国家、自治区的对口项目以及民族机动金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牧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和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培养一批蒙汉兼通的科技示范户和技术带头人。

抓好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加强蒙古族劳动力培训质量和就业能力,为参训学员进行双语授课,增设了民族文化方面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项目,对蒙古族学员优先安排职业介绍、职业技能鉴定。促进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就业,在事业单位招考中拿出15%以上的岗位定向招聘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免费进行创业培训。

民族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多年来,我市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民族餐饮业和民族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民族企业加大培育、引导和扶持力度。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产业街、民族特色餐饮街等,打造牧家乐、农家乐、草原游、边境游等民族旅游品牌。完善扶持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发展的政策,对示范带动效应好的民族传统食品、手工艺品的生产者,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资金中给予贴息补贴。加强对民族企业的指导、支持和服务,促使更多民族企业进入全国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范围。

城市民族工作扎实开展

我市把7个旗县区政府所在地全部纳入城市民族工作试点,制定了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意见,健全了城市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建立了以苏木乡镇、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依托的网络化工作模式,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抓好社区民族工作。各地把民族工作有效融入社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纳入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包括少数民族人员在内的城市流动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健全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着力解决转移进城少数民族群众就业、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各地还举办那达慕、蒙古族传统祭火等活动,丰富进城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扶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市着力加强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建设,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2014年以来,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我市以边境牧区、农村少数民族聚居村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通过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等活动,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开展“兴边富民行动”。我市按照“兴边富民行动,富民就是根本”的原则,解决边境居民在住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加强边境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加工贸易、商贸物流、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近五年,我市共实施73个“兴边富民行动”项目,项目资金1.03亿元(其中中旗4600万元、后旗5700万元)。两个边境旗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28.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8.1亿元,增长30.9%。我市还注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夯实发展基础,重点实施了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2002年~2013年,全市退牧还草面积达4240万亩,补播草场1105万亩。

——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我市加大公共财政支持民族教育力度,设立了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全市所有民族中小学生全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了蒙古语授课学生资助体系,对全市蒙古语授课幼儿实行“一免一补”(免保育费、补助伙食费),全市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实现了“三免一补”;市政府每年设100万元专项经费为市蒙中考入本科的大学生给予学费补助;设立了民族教师专项培训资金,对蒙古语授课学校校长、教师全员免费培训。

——加快民族卫生事业发展。我市不断加大民族医药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完善了蒙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市级蒙医、中医医院分设,县级有院,苏木乡镇卫生院有蒙中医科,村卫生室有蒙中医药”的蒙医中医服务网络。实施了蒙医药人员经费全额拨款和使用蒙医药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优惠政策。同时,我市在牧区用“汽车流动医院”为牧民提供流动医疗服务,实施“小药箱进牧户”工程,为牧民提供家庭自助服务。

——加大民族文化建设力度。我市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公益文化事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人才培养等。加快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嘎查(村)建设文化室,推动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争取国家文物保护项目,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做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切实推进民族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近年来,我市少数民族体育事业蒸蒸日上——2012年,后旗红驼训练基地被认定为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该旗被认定为国际“驼球之乡”;今年8月,全市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中旗举办,驼球、骑射、搏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这场盛会上得以展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巴彦淖尔将倍加珍惜当前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按照中央、自治区的部署要求,着力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全市各族儿女将在建设和谐富裕巴彦淖尔、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描绘出更加壮美的民族团结新画卷。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