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忠:群众的贴心人巴彦淖尔
杨建忠(右一)与村民聊天。
日前,记者走近磴口县补隆淖镇新河村,一位皮肤黝黑、衣着普通的农民迎面走来,要不是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竟是市总工会干部杨建忠,他现驻新河村任“第一副书记”。
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新河村位于补隆淖镇政府西南方向,全村辖4个组,总人口135户456人,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养殖业,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畜产品单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民收入逐年递减,已经由过去的小康村滑向贫困村。2014年,该村被列入自治区“三到村三到户”扶贫项目村。
为使村民早日脱贫致富,杨建忠驻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看看能帮助群众做点儿什么。在走访过程中,他了解到,新河村距县城12公里,紧邻110国道,交通便利,过去曾有过种植小拱棚的优势和经验,但后来由于种田能手大都流向城镇,这个产业没人带头,就逐渐冷落了下来。经过多次走访和勘查,杨建忠决定先从大棚产业入手,凭借过去的基础,逐步提高大棚设施农业的水平和标准,以规模化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于是,他带领村民到邻镇观摩取经,学习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在村里规划建设、发展钢架大棚。在他和村党支部的共同努力下,新河村仅2014年一年就建起钢架大棚60多栋,当年村民亩均纯收入增加了3000多元。良好的收益让村民发展钢架大棚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2015年底,全村又新增钢架大棚110多栋,新河村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钢架大棚产业村。村民们逢人便夸:“我们村碰上了个干实事的驻村好书记,他是我们百姓的贴心人!”
事事为群众考虑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中,细心的杨建忠考虑到秋收时节村民缺少晾晒农产品的场地,就积极协调村“两委”腾出60多亩空地,围上铁艺栅栏,专门供群众晾晒葵花、玉米和放置柴火。这一行动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支持,淳朴的村民主动停下地里的农活帮助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清理环境卫生。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村里的环境变整洁了、道路变宽了,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为了让钢架大棚这一设施农业产业得以持续壮大,杨建忠又多次奔走市总工会和县直帮扶单位及县供电局,争取资金4万元,在钢架大棚设施农业区打机电井2眼,解决了园区的用水问题。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