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优美 空气清新 生活惬意巴彦淖尔
一条条宽阔干净的街路,一排排整齐有序的门面,一处处赏心悦目的美景……近年来,乌拉特后旗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卫生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1年后旗在荣获“自治区级卫生县城”的基础上,瞄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目标,有序有效推动“创卫”工作。日前,在国家西部区卫生检查组初审中,后旗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卫生县城(乡镇)标准》要求,技术评估予以通过,进入国家卫生评审中的暗访抽查程序。
宣传引导 发动全民参与
后旗召开的“八城同创”动员大会,拉开了全城“创卫”行动的序幕。在电视台录制了《八城同创》访谈录,从后旗创建卫生县城的背景、意义、开展工作及市民应该如何配合等方面进行了宣传。引导市民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到创建国家级卫生旗县城工作中来。
同时,后旗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了爱国卫生发展规划,在社区设立健康教育专栏,并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全旗所有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全旗各综合医院、社区医院、苏木镇卫生院的门诊、病房均设有健康教育专栏,定期更换内容,并采取设立健康教育咨询台、印制健康教育处方、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定期到全旗各工矿企业举办有害作业岗位防护知识培训和女工保健教育,全旗职业卫生、女工保健知识培训率达96%以上,知晓率达85%以上。
夯实基础 完善市政设施
近年来,后旗新建了一批高标准环卫设施,使得巴音镇城区环境卫生进一步得到改善。在主要街道放置果皮箱235个,垃圾桶274个,覆盖率达到95%。城区现有公厕23座,有垃圾中转站2座,环卫运输车辆62辆,日清理垃圾50吨,做到了城区垃圾日产日清。积极推进生活垃圾袋装化,城区居民垃圾袋装率达75%,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7%。城区绿化面积达269.73 万平米,人均公共绿地47.15平米,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8.74平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7.56%,绿地率达34.14%。
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后旗大力实施“道路硬化、县城绿化、卫生净化、街道亮化和安居”等五大工程,城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辖区内未发生由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的特别重大环境事件和重大环境事件,未发生环保部通报的重大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案件;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占地2.56公顷的污水处理厂,并进行了二次技术改造,现日处理污水0.6万吨;投资1586万元,建成占地569亩的垃圾处理场,日处理生活垃圾85吨;为19座公厕安装太阳能照明设备,并新建18座水冲公厕;集中实施了空地、小区、单位绿化改造和“九街六路”绿化改造工程,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280万平米。
积极行动 改善环境质量
结合后旗实际制定出台了《城乡环境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就设施管护、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场秩序和停车秩序等城市管理问题,明确各管理及执法单位责任,使每一个区域、每一条街巷的市容环境卫生都有责任人、责任主体。将每月25日定为全旗机关、企事业单位环境卫生清扫日,按照城区环境卫生责任区划分,对城区环境卫生进行清扫。严格落实城区环卫作业标准,加大道路降尘除尘作业力度,及时完成洒水车、吸尘车等作业,减少道路扬尘。在加强巴音镇城区环境卫生治理的同时,加大周边环境卫生治理力度,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抓手,带动农村牧区环境卫生根本好转,动员干部群众对全旗所有嘎查村的环境卫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脏、乱、差”现象得到彻底改变。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中,逐步探索总结出“362”工作法。通过试点推广,在全旗农牧区实施,建立长效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全旗6个苏木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66处,受益207户770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2.69%。
目前,后旗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平均值每立方米小于0.063毫克,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5%,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45分贝,烟尘去除率为98.4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二氧化硫去除率达97.8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9.77%,县城污水处理率达100%。
克服困难 加大民生投入
饮用水水质检测是关系老百姓的最大民生问题,花再多钱也要克服困难优先解决。按照规定,国家卫生县城必须具备42项饮用水水质检测能力,而后旗的饮用水水质检测能力只有12项。目前后旗正在积极立项申报饮用水检测设备,解决饮用水检测的问题。
正如旗委书记巴图在中共乌拉特后旗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建设美丽宜居旗,让群众拥有更多的归属感”。 让这座草原之城变得更加干净、绿色、美丽是全旗6.5万人民的共同梦想,而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正是最好的举措和抓手;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正在让这一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