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好声音”唱响全国两会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日报 / / 2018-03-24 09:28

张晓兵代表在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言

娜仁图雅代表整理建议

张继新代表在大会会场 履职尽责促发展 建言献策有作为

阳春三月,生机盎然。随着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圆满落幕,赶赴这场春之盛会的我市三位代表张晓兵、娜仁图雅、张继新回到了家乡。十六天的会议中,三位代表充分展现为民代言的智慧、决心与担当,履职尽责促发展,建言献策有作为,将一个积极奋进、充满活力的巴彦淖尔展示给世人,会场内外、会上会下唱响了“巴彦淖尔好声音”!

谈体会 情真意切感受深

3月5日上午,正在步入人民大会堂的张晓兵代表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现场采访时谈到:“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我认为这是新时代中国经济未来的基本走势。就拿我们内蒙古来讲,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可喜的变化”。

在新华社的视频报道《建设亮丽内蒙古 总书记给我们巨大鼓舞》中,张晓兵代表谈到:“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内蒙古未来的发展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我们一定要把总书记的指示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工作,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一席话语情真意切、感受深刻,道出了内蒙古人民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蒙古族教师娜仁图雅代表谈及参会感受时,难掩心中的激动:“人大代表就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为治理好国家献计献策。作为一名蒙古族教师,我要珍惜这次机会,为推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提出建议。”

对于娜仁图雅,激动心情不仅仅缘于她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更令她心潮澎湃、难以忘怀的,是作为内蒙古团的少数民族代表之一向习总书记敬献哈达的经历。“我感到无上光荣,我要把这份荣誉和激动的心情化作工作的动力,尽职尽责,履行好一名代表的职责。”在接受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等多家媒体采访时,娜仁图雅如是说。

“农牧业产业化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措施。”杭锦后旗陕坝镇中南渠村党支部书记张继新代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张继新谈到“农业发展必须向高质量转变”这一主题时,激情澎湃地对记者说:“我的家乡巴彦淖尔市最大的优势是绿色农牧业资源,河套平原有1100多万亩优质耕地,年引黄河水量50亿立方米左右,水土光热组合优势全国少有,具备发展绿色有机高端农牧业的先决条件,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和产粮大市,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发展高品质绿色农畜产品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3月8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出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张晓兵代表在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地方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部署,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林牧渔业和种业创新发展,我们深切感受到越是农牧业生产的条件好,就越容易产生路径依赖,缺少创新的动力。巴彦淖尔要坚定不移地走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路子,深化农企利益联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牧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价值收益。”

张晓兵代表对报告的深刻认识以及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受到中央媒体高度好评。3月9日,央视记者又采访了张晓兵代表,在当晚《新闻联播》中播出了张晓兵代表谈感受:“归根到底在于我们有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有利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圆伟大中国梦。”

提建议 务实为民促发展

共商国是,凝聚共识,贡献智慧。回望两会,三位代表抛开职务、官衔及“董事长”的头衔,从思想深处把自己身份看做仅仅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为家乡的发展、为家乡人民的利益积极建言。

正如张继新代表坦言:“作为一个来自基层的人民代表,我的理论水平可能有限,但我可以发挥长期生活在基层,更加接近群众、了解百姓呼声的优势。”3月5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张继新的建议:“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对农牧业龙头企业给予支持,解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放宽农牧业产业信贷门槛,增加信贷额度,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息,使农牧业产业能够健康发展。”新华网、《中国食品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刊发了报道《张继新代表:“两个加大”推进农牧业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两会上的热点话题。3月11日,新华社发出通稿《张晓兵代表:农业农村迎来发展的春天》,文章深度报道了张晓兵代表在认真学习、研究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的基础上,对巴彦淖尔农业农村工作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大有作为的深度思考,以及提出的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措施、任务。据新华社统计,该篇报道短短几天,先后被中国日报网、中国三农网、《四川经济日报》等83家媒体转载。

该篇报道也引起了中央重点媒体的高度关注,一时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巴彦淖尔,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报道了巴彦淖尔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张晓兵代表:围绕高端农畜产品做文章》;3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打造乡村样板——访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兵代表》;3月12日,《农民日报》刊登《擦亮农畜产品“金字招牌”——访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市长张晓兵》;3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刊登《品牌“树起来”,农村“美起来”》,张晓兵代表谈质量兴农、绿色兴农;3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乡村振兴 小康成色更足》,张晓兵代表谈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基础工作;3月20日,人民网推出大型访谈节目《张晓兵代表:发展现代农牧业,走出一条质量兴农的新路子》……

除乡村振兴外,其他各方面的建议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共同奏响了巴彦淖尔发展好声音——

3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大型综述报道《创新驱动 激活第一动力》,开篇即是张晓兵代表大篇幅谈开展跨境矿产能源合作、推动农牧区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和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三方面建议;《经济日报》刊出《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市长张晓兵:推进跨境矿产能源合作》。

娜仁图雅代表关于“实施民族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提升工程,从小抓起、从幼儿抓起,在少数民族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议在《人民日报》刊登;而人民网、《中国妇女报》等媒体则大篇幅报道了《全国人大代表娜仁图雅:家教是孩子成长的“种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人民网等先后报道了娜仁图雅代表谈“注重家风、家教的重要性”。

张继新代表建议“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增加财政对绿色有机农牧业的投入,全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等工程实施,不断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

两会期间,中央媒体还发出了大量“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的报道,为代表们所提建议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特别是3月17日,新华社播发了对外报道《中国对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该报道被中评社、香港新闻网等多家境外华文媒体转载采用,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外宣效应,成为我市乃至内蒙古贯彻习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次成功实践。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三月的这场盛会上,我市三位代表既当人民意志的代言人,也做城市外宣的排头兵,以出色的履职行为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主动推介,大力宣传,积极建言,向外界展示了一个物产丰饶、特色独具的“塞外粮仓”;一个资源富庶、风光旖旎的“塞上江南”;一方充满生机、奋发进取的西部热土!也因此吸引了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据统计, 2018全国两会期间,先后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中新社、新华网、人民网等十余家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关注巴彦淖尔,先后刊播原创报道22篇(条),被上百家媒体转载。并且据媒体反馈消息,后续还将前来我市就乡村振兴、向北开放、民族教育等工作亮点进行进一步深入采访报道。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放眼广袤的巴彦淖尔,从河套平原的平畴沃野,到乌拉特草原千里牧场;从牛羊满圈的规模化养殖场,到绿意盎然的设施农业园;从风光旖旎的旅游景区,到机声轰鸣的建设工地……处处洋溢着春的生机与活力。凝结了三位代表智慧、心血与真情的建议、意见,唱响海内外的“巴彦淖尔好声音”,恰如这三月的和煦春风,吹响了为美丽中国和幸福生活奋斗的号角,激励全市上下向着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目标砥砺前行!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