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旗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氛围浓厚巴彦淖尔
马头琴演奏
大秧歌扭出红火年
喜喜乐乐过个年
文化大院真热闹 连日来,在前旗的社区乡村,各界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出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 2月12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七,传统的小年。新安镇庆华村北场组的村民们欢聚一堂,欢欢喜喜过小年。活动中,男女老少身着艳丽服装,敲起震天的锣鼓,大家各显其能,二人台、踩高跷、喜庆的秧歌儿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表演轮番上演,逗趣的动作、憨态可掬的装扮让围观的村民们忍俊不禁,也让村民们品味了一道丰富的新年文化盛宴。庆华村还对村内新建的广场进行装饰,用彩灯布置出了一个个亮丽的造型,村民们游灯会,围着柱子开展传统的抱老根儿活动,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让年味儿在这热热闹闹的社火中显得更加浓厚纯正。 社火活动在庆华村开展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现在随着百姓生活日益美好,村民们把社火活动也开展得越发精彩,为期三天的社火活动不仅在表演的内容、阵容、人数、服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质量上也不断提高,现代与传统文化多元结合,为周边村组的群众送上一场丰富的文化大餐,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品味浓浓年味儿,共度传统中国年。 2月11日,由前旗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旗文化馆和旗非遗中心承办的“2019贺新春,党建联盟引领文化传承,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主题活动在乌拉山镇民族社区举行,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民歌坐唱让老百姓的年味更具地方特色。 活动当天,来自前旗的民歌传承人和各苏木嘎查的牧民们身着民族盛装纷纷登台献艺。以长调为主的乌拉特民歌《造福》《缘福》《聚福》《洁白的云》《额尔其斯梁上的牟纳山》等一首首经典曲目或高亢嘹亮、或悠扬婉转,原汁原味展现出了游牧民族热情奔放、自由自在的豪迈情怀;佘太翠玉石马头琴演奏《鸿雁》《呼伦贝尔大草原》,琴声干净清脆,仿佛将观众带入了天高云淡、草青畜肥的辽阔草原,让现场观众领略了独特的乌拉特民族文化魅力。据了解,乌拉特民歌有着上百年的悠久历史,是蒙古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在喜庆的节日和盛大的活动中,蒙古民族会以唱民歌的形式表达他们心中美好的祝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广大乌拉特人的文化自觉,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该旗通过举办非遗文化闹新春等系列活动就是要让民族文化闪耀更加灿烂的光芒,并以旺盛的生命力“活”在更广阔的舞台之上。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